“鼓声咚咚,挂旗飘扬,战士们好英雄,我们在此,立正敬礼创元网,唱歌来欢送,祝你们,前方去,消灭日本强盗的进攻”,这是1940年左右,在冀中抗日根据地小朋友们中口口传唱的《儿童团歌》。
日前,家住北京市海淀区的张梦瑞老先生,向北京日报客户端记者回忆起了小时候姐姐教给他的三首抗日儿歌,分别是《八路歌》、《红军歌》和《儿童团歌》。如今,85年过去了,硝烟远去,这三首曾在日寇铁蹄下不屈唱响的儿歌,老人只希望不要被岁月彻底湮没,他有个小小心愿期待记者转达。
八路军让孩子有学上,姐姐成为“小先生”
张梦瑞老人今年92岁,出生在河北保定冉庄,来到北京工作生活已经七十多年。然而,回忆起姐姐张兰改当年教他唱歌的过程,往事仍历历在目。
1965年八一电影制片厂拍摄了经典黑白电影《地道战》,冉庄就是主要的取景地,那里也是当年敌占区抗日斗争的前沿。“1938年,吕正操的队伍过来了,1939年,贺龙的队伍也过来了,家乡不少青年参军打鬼子,一开始也不知道八路军的称呼,只知道是参加的‘红军’,而咱们革命队伍到了之后,就陆续要求各村年满十岁的孩子都要上学识字,姐姐张兰改就是那时候上的学”。
上学不要钱,但当年条件艰苦,又是战乱年代,号召百姓让孩子放下农活读书写字没那么简单,八路军的办法很“直接”,张梦瑞至今想起来仍忍俊不禁——“谁家不愿让孩子上学,就让所有小学生放了学去那家吃饭,不管饭不行,这谁吃得消。”
“仅以冉庄为例,农民有农会,青年有青年抗日先锋队,妇女有妇救会,小学生有儿童团。儿童团又分成大队与小队,冉庄比较大,按片划分有好几个小队,小队里又有小队长和‘小队副’,我姐姐当时就是小队副,我年纪小,没上学,分不清队长与队副的职责,只记得如果是排队走的话,队长要走前头,队副则走队尾殿后”。张梦瑞讲,随着局势日益严峻复杂,学校不上大课,老师有时会组织起大家讲话,教书是先教小队长与小队副,然后学生再当起“小先生”,分头组织队员学习,学习地点就是田间地头与村边院子。没有正规课本,老师现编现印,油墨蜡纸印刷,纸张通常是“土纸”与窗户纸,识字的同时,还用歌曲与故事的方式,讲述抗日救国不能当汉奸的道理。
张梦瑞的回忆,实际上正映射出当年八路军开展群众工作的生动局面,为了建设巩固的敌后抗日根据地,在粉碎日伪军扫荡的同时,加强了根据地的政治与文化的全面建设,赢得了广大人民的真心拥护。
战乱年代,远处有日军炮楼,近处有地痞汉奸,就是在这么艰苦危险的环境里,10岁的张兰改,跟老师学会抗日儿歌后,回家悄悄教起了弟弟,姐姐清脆的歌声,在少年耳边轻轻回荡。
红歌传承,从江西唱到河北变成抗日儿歌
“我们在此,立正敬礼,唱歌来欢送”,这是《儿童团歌》;“高举战斗的枪,按着火热的心”,这是《八路歌》;“在家种庄田,日本来欺压,一心投军离了家,练好本领把敌杀”,这是《红军歌》。时至今日,张梦瑞仍能记住这三首儿歌的全部词曲,“我当时大概七八岁,姐姐当时耐心教了我好多遍!”
童年的记忆,总是最难以磨灭。二十多年前,张梦瑞已从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技术工作岗位退休多年,想起过去学的儿歌,查阅不少资料也没看到相关记载,觉得应该把歌词和曲调记录下来,于是找到了电台文艺部门精通乐器与乐理的宋铁铮,按照他记忆中的调子进行了谱曲。个别歌词却遇到点困惑,毕竟是老师在战争年代先秘密教会“小先生”们后,再口口相传,张梦瑞当时年纪小,就是跟学跟唱,多年后真打算写出来,却发现有点“奇怪”。比如他唱的《儿童团歌》中有这么一句,“瞄准了锋锋,向前冲冲”,啥是“锋锋”?百思不得其解后,俩人商量着把歌词改成了“瞄准了敌人”。但真是这样吗?
记者拿到《儿童团歌》的歌词后,进行了资料检索,发现歌词与江西革命老区曾经流传的《欢送红军歌》又名《儿童欢送红军歌》的歌词高度相同,曲调也颇为相似,只是其中一些字句进行了符合抗日斗争乃至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背景的修改,比如“红旗飘扬”改为“挂旗飘扬”创元网,“消灭敌人大逞威风”改为“消灭日本强盗的进攻”,“革命胜利乐融融”改成了“国民胜利乐融融”。那张梦瑞老先生记忆中的“瞄准了锋锋”是啥意思?查阅“江西版”《儿童欢送红军歌》会看到,歌词原来是“瞄准了轰,轰轰轰!”现在看来,冀中根据地传唱的《儿童团歌》,是在江西红军儿歌基础上的改编,而“瞄准了锋锋”,则很可能是在老师教唱与儿童口口相传中,无意中就把“轰轰”唱成了“锋锋”,也算是颇为可爱的小插曲了。
那么,曾流传在吉安、瑞金、萍乡等地的《儿童欢送红军歌》,为何传到了千里之外的河北保定冉庄地区?其实,一首儿歌背后,有着波澜壮阔的时代背景。
1937年,日寇全面侵华,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关键时刻,中国工农红军主力部队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团结全国军民奋起反抗,书写了可歌可泣的英雄史诗。
1938年5月,根据晋察冀军区命令,吕正操率领的人民自卫军与河北游击军等冀中抗日军队统一整编为八路军第三纵队。1939年1月26日,贺龙率领八路军第120师主力,与吕正操率领的冀中军区领导机关会和,成立了冀中总指挥部,贺龙任总指挥,吕正操任副总指挥。冀中军民随后连续粉碎了敌人五次围攻,共歼灭日伪军5500余人,扩大了晋察冀抗日根据地。毛泽东曾亲笔题词,称赞冀中抗日根据地是“坚持平原游击战争的模范,坚持人民武装斗争的模范”。
贺龙率领的第120师,是八路军三大主力师之一,1937年8月25日由中国工农红军第二方面军与陕北红军多支部队改编而成。为了建设巩固的敌后抗日根据地,相关的文化教育工作一直备受重视,也正是在这个背景下,从江西根据地就开始传唱的《儿童欢送红军歌》,跟着曾经的红军战士、现在的八路军战士,一路从江西唱到了延安,又从延安唱到了冀中。
反动歌曲完败,抗日儿歌“照进了现实”
教育在思想上生根,一首歌曲的力量,有时能够超越枪炮子弹,狡猾的日本侵略者同样认识到这一点,发动了所谓“三分军事、七分政治”的总体战,奴化教育的目标甚至瞄准了中国乡村里的小孩子。
从1940年到1944年,华北抗战的斗争形势格外残酷激烈,日寇与伪军在高压统治的同时也加大了对抗日根据地的文化渗透。张梦瑞回忆,1944年他去上了小学,当时学校里教的歌曲,已经变成了宣扬所谓“大东亚共荣”的伪政府编造的反动歌曲。
敌人的反动儿歌,词曲也注意了“深入浅出”“适合传唱”,那村里的孩子们放学后有人唱吗?会不会也可能被反动儿歌“洗脑”?“谁唱他们那破歌!”张梦瑞告诉记者,“即便在1942年鬼子最猖狂、河北抗日斗争最艰难的时候,冉庄等村子也是‘白皮红心’,明面上应付鬼子与伪军,底下向着咱们八路军,比如村里的梁老柏、李存铭、张茂、高老华,去担任了伪保长、伪村长和维持会长,其实都是经过党组织批准的,始终忠于党”,“至于什么反动破歌,什么‘共荣’,根本没人信鬼子汉奸的宣传,这里是咱们中国人的土地,大家只信日本鬼子长不了!”采访中,张梦瑞特意叮嘱记者写下这些人的名字,“烈士与英雄们,村里后来都有记录,其实那些忍辱负重、地下斗争的人们,也是英雄,为了抗日做了很多工作,可惜后来大家忘记了。”
面对蚕食、扫荡,无险可据的华北平原,斗争形势格外艰苦。1942年冀中根据地反“扫荡”开始后,清苑县冉庄人民陆续把各种简单的土洞和地窖,逐户改造并发展成家家相通、环绕全村的地道网,还设置了瞭望孔和射击点。“有了地道后,冉庄再没死过老百姓,家家户户地道都是串起来的,一听到敌人动静,我们就钻地道,一直通到庄稼地,鬼子后来都不敢过来”。那几年,从冀中根据地到北平周边的平郊抗日根据地,地雷战、地道战、破袭战遍地开花。
“抗战胜利了,腰把盒枪挎,骑上战马回了家,亲戚朋友们,都来瞧看咱,看咱荣华不荣华!”姐姐教的《红军歌》第二段,畅想了抗日胜利后战士荣归故里的骄傲与喜悦,张梦瑞感慨地说,“这歌里的景象,后来居然真被我看到了!”1945年,日本无条件投降后,他看到八路军的军官回家乡探亲,“三匹马!不但自己骑着马挎着枪,还带着两名骑马的警卫战士,也挎着枪,大家都出来看,可光荣了,记得他叫李森林,解放后去了北京的南苑机场当了领导。”
希望姐姐唱过的歌儿,能继续传承下去
乡亲李森林荣归故里的背后,是更多“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牺牲。“村里同一年跟李森林一起去参军打鬼子的有好几位青年,最后就回来他一人。”张梦瑞颇为唏嘘。
记者查阅冉庄档案时发现,仅冉庄村,参加八路军抗日牺牲的烈士就将近二十人,整个冉庄镇13个村子,牺牲的烈士将近二百人,这还不算被日寇与伪军抓走并杀害的农会干部与普通群众。比如张梦瑞的父亲张金龙,当时是农会委员,结果在1939年日军扫荡冉庄中,包括张金龙在内的多位农会干部被敌人抓走,最后全部英勇就义,张金龙牺牲时年仅41岁。而教弟弟唱歌的“小队副”张兰改,1943年因为亲眼目睹伪军在村里残酷拷打村民,惊怒之余回家就发起了高烧,村里缺医少药,病情日益加重,去世时,才13岁。
其实,除了词曲记忆完整的《八路歌》、《红军歌》和《儿童团歌》,姐姐当年还教了好几首歌,岁月流逝,那些歌曲已经不记得歌名,歌词也只记得几句,但旋律朗朗上口,老人觉得特别可惜。“有首歌是这么唱的,东洋鬼子好比狼,杀人放火又抢粮,我们要打狼,就要打东洋!”“还有几首,还记得几句,比如‘你看那烟火多么使人心慌,东邻哭儿郎,西邻叫爹娘……’;‘小河的水向东流,赶上了战乱的年头,爸爸上战场保卫家乡,哥哥拿枪打东洋,剩下弟弟我心不甘,站岗放哨捉汉奸……’”
所有的歌,在采访中,张梦瑞都给记者慷慨激昂地唱了出来,唱到最后,声音都有些沙哑。因为上年纪后耳聋,老人在歌唱时其实唱得有些“荒腔走板”,听不出原来的准确曲调。老人有些不好意思,“姐姐当年唱得可好听了!”
他多年前找懂音乐的同事重新“复原”了儿时学的抗日儿歌,本来只是自己留存,给战争岁月里的故乡留个念想。而这次之所以找到北京日报的记者,是有个小小心愿,希望委托本报转达:“今年是抗日战争胜利八十周年,我之前看到《北京晚报》有两条报道,专门做了剪报,上面说京津冀三地档案馆发布征集贴,征集内容也包括反映抗战时期的文化教育方面史料,中国儿童活动中心则正在开展抗战歌曲接力传唱等活动,就想着能通过咱们北京晚报,把当年姐姐教我的歌儿以及背后的抗战故事,也能通过某种方式传承下去。”
80多年前,在国家与民族生死存亡的关头,全体中华儿女同仇敌忾,用众志成城奋勇抗战,奏响了气吞山河的爱国主义壮歌。在那全民族的壮歌中,也汇聚着本报记者这次采访中得到的昂扬儿歌,旋律简单,歌词质朴,却有着同样的力量,那就是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
“祝你们,前方去,消灭日本强盗的进攻!”如今,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整整80年了,张梦瑞老人已经92岁,仍身体硬朗,腿脚利索,就是听力不太好了,可姐姐的歌声,在心中依旧清晰嘹亮如昨。
策划/撰稿/资源提供:张鹏、杨萌
拍摄:孙昊
编辑:杨萌、孙昊
更多热点速报、权威资讯、深度分析尽在北京日报App
网眼查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